来源:燕梳师院

2025年Q3人身险行业偿付能力全景透视:九成险企承压背后  第1张

  随着各大险企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完毕,行业整体画像逐渐明朗。

  我们聚焦73家人身险企,发现第三季度有近九成公司陷入不同程度的偿付能力指标回落的困境,部分尾部公司已触及监管红线。

  整体来看,人身险行业正处于“波动中下行”的调整通道。

  超九成偿付率下滑

  三季度,“两极分化”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在风险评级中,国寿养老、国民养老等8家公司保持AAA级评级,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稳定在180%以上,其中国寿养老以1055.07%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位居榜首。

2025年Q3人身险行业偿付能力全景透视:九成险企承压背后  第2张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尾部公司的风险暴露。

  数据显示,长生人寿成为本季度的“风险焦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二季度的107.2%骤降至38.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二季度的131.6%骤降至61.3%,双双跌破监管红线。

  此外,幸福人寿、德华安顾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仅为81.19%和85.14%,北大方正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71.41,均处于监管重点监控范围。

  从行业整体看,人身险公司的整体压力尤为显著。在73家披露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人身险企中,有65家出现环比下降,仅8家实现小幅上升;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有64家出现公司出现下滑,仅9家回升。即使华汇人寿的偿付率一直较为充足,也从二季度的1993.67%降至1898.92%,行业整体承压态势显著。

  一句话概之,三季度人身险企的偿付能力整体处在“有波动、略下行”的局面。

  多重承压

  第三季度人身险企偿付能力普遍承压,背后的关键动因是“偿二代二期”规则的全面落地。

  新规提高了相关风险因子和资本占用,使得账面偿付能力形成“技术性压缩”。而今年股市表现相对温和友好,不少险企顺势提升了股票和股权资产配置比例,使得同样的资产结构在新规下风险权重更高、资本消耗更大。即便资产结构本身未发生大变动,其在报表上会显得“更吃资本”,从而拉低账面偿付能力指标。

  从宏观环境看,利率下行与资本市场震荡形成“双重挤压”,成为行业共性挑战。

  三季度债市收益率持续走低,叠加权益市场波动加剧,险企投资端表现乏力。以长生人寿为例,其第三季度综合收益率-1.16%,净资产收益率低至-74.19%,资产端收益率完全无法覆盖负债成本,直接侵蚀核心资本。即便是头部公司,也面临投资收益收窄的压力,部分AAA级公司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业务结构转型的“阵痛期”进一步加剧偿付压力。

  近年来,重疾险等基础保障型产品面临需求饱和与监管规范双重挑战,险企加速业务转型,但新业务增长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同时,为抢占健康险、养老险等新赛道,险企普遍加大渠道投入和产品研发费用,费用率上升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间接影响资本积累。

  个体公司的历史经营治理缺陷则成为“催化剂”。如长生人寿、幸福人寿的偿付率低迷,与其长期经营亏损、治理动荡密切相关。过去十年,长生人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超10亿元。类似地,北大方正、幸福人寿等尾部公司,也存在经营问题、业务聚焦不足及资产负债匹配度低等问题,导致偿付能力持续承压。

  需要强调的是,偿付能力本就是一个动态调整的指标。只要行业整体仍稳守在监管划定的安全阈值之上,短期的指标回落并不意味着系统性风险抬头。

  作为消费者,如果单个险企偿付率下滑,可以重点关注三个维度:第一,股东是否有持续补充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第二,公司能否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压缩高资本消耗业务来腾挪更多资本空间;第三,其盈利的可持续性与现金造血能力是否足以支撑长期稳健运营。

  连锁反应

  偿付能力作为险企履行保单承诺的“生命线”,其波动会产生多层次连锁反应。

  对消费者而言,尾部公司的风险将直接冲击投保人信心。虽然监管体系下有保险保障基金作为兜底,但长生人寿等公司的风险事件仍会引发投保人对“保单安全性”的主观担忧。相较于其他险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AAA、AA级高评级公司,加剧偿付率低险企的困境。

  对行业而言,偿付能力分化将加速“马太效应”。头部公司凭借资本优势和品牌信任,在产品定价、渠道合作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尾部公司为维持流动性,可能被迫收缩业务或提高产品费率,形成“越弱越难”的困境。数据显示,三季度实现偿付率上升的小康人寿、和泰人寿等公司,均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行业洗牌速度明显加快。

  对监管层而言,偿付能力波动更考验风险处置的智慧。目前,金融监管总局已建立“偿付能力监测+风险评级+分类监管”的立体化体系,对风险公司采取强制措施,如叫停新业务。但如何平衡“风险处置”与“市场稳定”,帮助问题公司通过增资、重组等方式恢复偿付能力,是一个较大考验。

  结  语

  面对偿付率全线承压,破局之路需要多方合力。监管层应持续强化“穿透式监管”,完善监测机制;行业层应加速转型创新,加强投资能力建设,构建一个“你追我赶”的良性生态圈;险企自身更要筑牢防线,夯实经营基础。

  对于尾部公司,首要是化解存量风险;对于大部分中型公司,需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风控能力。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身险行业有望在净利短期调整后,实现偿付能力的稳步回升,回归“风险保障”的核心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