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创始人的减持公告,冲淡了极米科技三季度营收、净利润改善的利好。10月份,极米科技发布了两个颇具信息量的公告。

10月10日,极米科技盘后发布公告称,公司联合创始人兼个人股东钟超、廖杨因“个人资金需求”计划减持,其中钟超减持1.2%(持股2.4%),廖杨减持0.78%,减持后廖杨将不再持有极米科技的股份。

10月30日,极米科技则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3.3亿元,同比上升2.0%;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4033万元成功扭亏,实现归母净利润7965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6423万元成功扭亏,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113万元。

从营收、净利润来看,极米科技正在逐渐走出亏损,但联合创始人在即将赴港上市的节点减持,又为上市公司蒙上了新的阴影。

遭创始人清仓减持 极米科技还能讲出新故事吗?  第1张

01

现金流危机

在公司实现盈利回暖的背景下,股东先后减持的行为看似反逻辑,但细究财务报告细节,可以发现,极米科技的经营情况并没有扭亏而出现改善,反而出现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其中,多项财务指标均指向极米科技“缺钱”的现状。

最直观的数据是,2025年前三季度,极米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至-5.07亿元,同比下滑超10倍。而共同促成这一指标恶化的是,极米科技面临的现实困境。极米科技表示,现金流金额骤降系结算周期的影响,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减少,同时策略备货对应的支付款项增加所致。

其中,极米科技的营收账款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达2.7亿元,增幅42%,这意味着极米科技下游回款能力减弱,坏账风险提升。另一方面,极米科技存货高企,存货余额从2024年末的9.3亿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11.5亿元。与此同时,极米科技的短期借款从2024年末的2.6亿元飙升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6.9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公司面临销售回款放缓与流动性紧张的双重压力。

联合创始人的减持,甚至是清仓离场,恰恰表明投资人对极米科技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除了10月公布的减持计划之外,早在今年4月,钟超和廖杨已分别减持70万股、35万股极米科技股份,减持比例分别为1%、0.5%。

与此同时,极米科技遭遇多个股东减持。其中包括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在内的多个股东,持股比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02

增长瓶颈

业内人士指出,极米科技的危机在于国内市场在价格战中持续萎缩,同时车载市场与海外市场难以支撑业绩的持续增长。

从市场整体来看,智能投影品类高速增长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作为“消费升级”的代表,智能投影仪一度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从会议室向客厅、卧室等家用场景渗透。然而,随着中国消费市场形成K型分化,加之大尺寸电视的性价比凸显,投影仪逐渐被年轻人拒之门外。从2023年开始,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销量呈现持续下行的趋势。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销量同比下降11.5%,行业陷入“量价齐跌”的恶性循环。极米科技作为行业头部,难免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2022-2024年间,极米科技三大产品线平均售价全线下跌,长焦投影仪、短焦投影仪、创新投影产品的平均售价分别从3400元/台、15400元/台、4500元/台下滑至2700元/台、6600元/台、3900元/台。

尽管极米科技通过车载市场和海外市场扩充业绩的增长空间。但车载市场对业绩的贡献一直偏低,同时毛利率低于原有业务,可能进一步拖累整体业绩。海外营收虽然持续增长,占比超过了30%,但在全球市场面临的竞争并不弱于国内市场。最关键的原因是,即便是出海谋求增长,极米科技面临的仍然是同一批渴望开拓新增长极的中国企业。

而上述故事,是极米科技谋求港股IPO的“核心故事”。此前,有消息称,极米科技计划通过港股IPO募集约1亿美元,主要用于海外渠道拓展、车载技术研发及补充流动资金。但在股东纷纷减持、现金流持续失血的背景下,这场IPO更像是一场自救行动。

然而,联合创始人清仓退场,不仅动摇了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信心,更揭示了投影行业整体面临的增长天花板。极米科技需要证明的不仅是融资能力,更是如何让“出海+车载”的新故事从财报边缘走向盈利中心,在投影仪的红海之外,真正找到可持续的未来。

遭创始人清仓减持 极米科技还能讲出新故事吗?  第2张

HEA.CN| 最具影响力的深度原创科技门户

新媒体|  微博 微信 今日头条  界面 网易 搜狐 Facebook

涉猎 | 家电、数码、财经、电动汽车、家用清洁能源、VR、海外科技与投资

时评及投资建议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Mobile | 1709-2081-598 

编辑 / 作者:小哈